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我团3营8连阵地右后侧,活跃着一支由朝鲜青年人组成的战斗小分队。他们都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亲人都被美李军杀害了。他们自动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同美李军战斗,为亲人报仇雪恨。他们的热情很高,但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缺乏对敌斗争常识和经验,他们经常夜间深入敌后打击敌人,但这支战斗小分队伤亡较大,据说他们开始时有30多人,牺牲负伤了10多人,后来仅剩下不到20人。我听说此事后,一方面让8连指定专人对他们进行对敌斗争的训练,指导他们如何深入敌占区取得群众支持,开展侦察、打游击等对敌斗争的方法。另一方面给他们一些武器装备等援助。此后,他们的伤亡明显减少,更加有效得打击了敌人。
入朝以来,我们和美军作战,第二次战役中没有全歼美陆战1师,部队上下都觉着窝囊,憋了一口气。
第四次战役动员工作,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不恰当的要求,如“打好翻身仗。”“抹掉脸上的灰尘。”有的口号过分强调了与阵地共存亡,如“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也要在。”这些口号,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使个别干部战士产生了偏激的想法,其结果是造成了我军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我团3营8连副指导员王永顺,带领1个排打防御阻击战,原本是达成目标后,就可以撤退了。在两翼部队全部撤出后,他还不撤出,仍在坚守阵地,结果被敌人三面包围,至此,他不是想办法积极突围,而是向战友们喊道:们,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我们在此光荣了吧。战士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跟着王指导员,与敌人激战4个多小时,大量杀伤敌人。最后,王永顺和这个排全部壮烈牺牲在阵地上。
有一个战士因腿部负伤,撤到半山腰松树林里,晚上我们打反击战打扫战场才把他救出来。他向我讲述了王指导员带领该排与敌人以死拼杀的情况,非常感人,但也引起了我的沉思。
类似王永顺的情况,在阻击战中发生了好几起。王永顺在第二次战役总结工作中曾受到批评,说他作战不够勇敢,有“右倾倾向,王永顺心里一直不服气。实践证明,对他的批评是不对的。王永顺是个不怕死的英雄战士。只是部队过分强调与阵地共存亡,在达成目标后,他是怕戴上“怕死的右倾帽子还不撤出,导致了无谓牺牲。
后来,我们许多部队领导接受这些血的教训,把“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改为“服从命令听指挥”,强调保存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不再空喊“人在阵地在,人不在阵地也要在”的口号,使部队有了正确认识,扭转了违反客观事实的“左倾”现象。以后,部队在战斗中再也没再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一直以来,我们部队一直形成的看法是,打不好仗是最大的耻辱,是最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大家最忌讳的是那个“右倾”的提法,都想在战场中不怕死打好仗。部队的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每一战力求打胜仗的荣誉感,是很可贵的,要保护干部战士的可贵精神,把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要实事求是,勇敢作战,但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1951年4月1日,我们团在地藏峰、535高地一线组织防御作战。战斗已经持续一个多月,部队伤亡较大,全团已减员五、六百人。连续不停的行军作战,多次变换防御位置,昼夜不停的构筑工事,后勤供应不上,部队已经有20多天不见油水,10多天不见盐了,战士们只能维持半饱的状态,还时常断炊。有些战士衣不遮体,棉衣下身、腰部还有点棉花,棉裤膝盖以下,只有裤子单布挂着,战士们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打击敌人。
我们团有1个排完成构建工事任务后,营部命令该排撤出阵地,进村子里休息,但排里反映,许多战士衣服破烂不堪,无法进村子里休息,怕让群众见了不好。许多连队反映,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员患上夜盲症。由于经常构筑工事,许多战士的手都已裂口,有的红肿僵直了。许多战士说,连续做工事得不到休息,上山走不动,再做工事无力气了。
为此,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按照上级部署,战斗还要继续打下去,防御阻击任务在逐渐加重。面对这些困难,如何坚定信心,鼓舞士气,保持部队旺盛的战斗力。我们团党委召开会议,研究怎么样对部队进行动员,讲清形势,明确任务,提升信心,决定召开一个政治动员大会,提振部队士气,由我负责起草文件。
团指挥所位于山谷密林环绕的一座古庙里,庙的四周山峰叠起,苍松环绕,花草丛生,蝴蝶飞舞,树上的鸟儿在跳跃、欢唱。庙下方几十米处有条顺山沟而下的小河,清澈的山泉水哗哗流趟,依山而下,河床两旁生长着茂密的花草,小鱼在河水里上下跳跃、游动。这里一片和平安详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色。
我和宣传股孙纯提股长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走着一边说,这一个地区真美呀,孙股长正在自言自语说着。突然,两架敌机呼啸而来,顷刻间扔下大量炸弹、燃烧弹,飞机上机枪不停地扫射下来。刹那间,苍松倒了,花草焦了,小鱼被炸弹气浪溅出河面落到地上扑通几下死了,空气里混浊的硝烟呛的透不过气来,刹那间,一片和平宁静的环境绝对没了。敌机的袭击,对我们来说,慢慢的变成了“家常便饭”了。每天,通常是太阳出来以后,团部人员会陆续离开寺庙,到附近树林里边工作边防空。
有一天,我决定留在庙内起草动员会议材料,室外政治处的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我坐在屋子里,聚精会神思考着动员会材料的路子,边思索边写着,只写了十几个字,突然听到了飞机的呼啸声,听的出,敌机飞的很低,而且就在庙顶上面盘旋,但我还没有打算出屋,“首长快出来,危险”伊培根在屋外喊我。
我正在犹豫时,突然一颗枪弹从屋顶打到我脚边并打进了地板,我急忙拿起纸、笔,迅速跑到屋外,抬头望去,四五架敌机正在低空盘旋,空中三四个燃烧弹呼啸而下,马上就要落地了,我此刻快速思索,上山太慢,只有下坡,奔向河沟,我使尽全身力气快跑,几秒钟离开寺庙,很快来到河沟边一块大石头处隐蔽观察,敌机的炸弹、燃烧弹全部落在寺庙四周和庙院内,敌机机枪扫射了一阵,飞走了。
在附近防空的人员,三三两两跑回庙院,我也随后赶到,他们十分担心我的安全。清理现场时,发现有十几个人伤亡,烧掉了一些物资。我的东西全部烧光,没有留下一件东西。警卫员小伊,着急地哭了起来,我赶忙安慰他,“这不怪你,怪我麻痹,只要人安全就好,东西烧了没关系。”小伊这才不哭了。
战争年代,我没什么家当,只有淮海战役缴获十六兵团司令孙元良的一双象牙筷子和缴获美军的一个照相机,还有几件衣物被烧坏了。政治处的为我凑上衣物、弹药等,凑完以后比我原来的东西还要多。战争年代,物资匮乏,但战友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团结友爱,亲如兄弟。
第四次战役,主要是打阵地防御阻击战,敌攻我守,多采用阵地防御。敌人昼夜进攻,致使我军连续作战,阻击战打的十分艰苦。
朝鲜战争,敌我装备、技术包括后勤供应,差距很大。我军弹药、食物供应链经常被敌机、炮火切断。在作战前线,我步兵装备的武器多为汉阳造,经常打不响,有的战士连续换了几支枪都打不响,只好拿起手榴弹冲向敌人光荣牺牲了。因此,在阵地上和敌人作战,经常打得没有子弹了,靠用手榴弹去消灭敌人。
敌人知道我军没有远程火炮,有些轻武器打不响,子弹供不上,有时把坦克开到距我军阵地百把米远的地方,在那里喝酒吃饭、放音乐、跳舞,并找来女人向我军喊话,企图瓦解我军士气和斗志。有的战士气的跳出工事把手榴弹扔向敌人,因为距离太远,奈何不了敌人。
朝鲜战争,让我留下刻骨铭心的事情之一,就是经常吃不上饭,特别是战时,经常饿着肚子也要打仗。第四次战役,主要是防御作战,任务十分艰巨,条件非常艰苦。最困难时候,别说战士,我们团一级的领导也经常断炊。
有一次,一天两顿没吃上饭了。下午,警卫员小伊给我端来一小碗玉米粥,饥饿难耐的我接过来,一口气喝下去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我和小伊两个人的口粮,我很是过意不去。部队在打仗时,后勤供应经常被敌人切断,战士们只好勒紧腰带,饿着肚子与敌人拼杀。许多战士说,尽管美军装备、技术好,但他们怕死。只要上级给我们饭吃,给我们子弹,我们就能战胜敌人。”
保证部队有吃的,有弹药,这是部队打仗最基本的条件,但就是这个最起码的要求也不足以满足。朝鲜战争的残酷艰难,一点也不亚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某一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国内打仗还要艰难困苦。
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原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发起的反击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50天的战斗,歼敌82000多人,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我军伤亡也很大。此役确定了“三八”线为我底线,我军坚守不退,美军久攻不胜,于是,双方确定开始做谈判。由此形成了边打边谈的战场形势。
敌人遭我军打击后撤退了,我团的主要任务是歼灭逃跑敌,我们沿公路猛追逃敌,当夜追击60余里,向退缩至佛舞峰的美25师24团发起攻击。
下午5点,我们向佛舞山集结运动,敌人用猛烈的炮火企图阻拦我们部队前行作战。我和团长李中元(曾任内长山要塞区副司令员),带领参谋、干事、通讯员等十几个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奔向团前指。我们拼命跑了一里多路,冲过了敌人炮火封锁区,其中有两三个人受伤。来到团前线营报告,敌人似要逃跑,李团长决定去1营组织部队围歼敌人,宋副团长留在团前指。
李团长、孟参谋长和我,还有几名参谋、通讯员等人,从团前指所在地下山。我们冒着枪林弹雨,翻过了一座山头,来到山谷里,山上山下全是树林,没有道路可走了,此时天也黑了。敌人向山谷里不停地发射大量的炮弹,整个山谷都被炮火覆盖,不仅什么也看不见,而且被呛得睁不开眼睛,喘不过气来,每吸一口气,都有浓烈的苦辣味,喉咙干涩,说话困难。
从此以后,我患上了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几十年后,直到现在也没有治愈。美军惨无人道,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烧烧弹、细菌弹等,许多志原军将士深受其害,我们志原军一位军长因细菌弹感染而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如果再向南走,山谷的出口已被敌坦克封锁,避开山谷出口选择爬山,山高路陡,爬过去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这么长时间,我们找不到部队,与部队失去联系了,怎么办?李团长对此一筹莫展,孟参谋长一言不发,大家都很焦虑。我考虑继续去找1营,难度很大。我们离开指挥所,很久与指挥所、与部队失去联系了,再这样下去会贻误战机。我建议按原路返回团前线指挥所,与上下取得联系,组织部队战斗。李团长立即同意了我的想法。我们冒着炮火,快速返回团指挥所,与师指挥所和部队重新取得联系,继续组织指挥部队投入战斗。
我1、3营与美25师24团激战后,各歼敌1个排。4月23日,与敌又激战一天,将敌人压缩到永康一线。黄昏,敌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南逃窜,我军乘胜追击到抱川以北地区,敌人却逃跑了。
此役,我们团共歼敌107人,俘敌5人。击毁坦克6辆,缴获无后座力炮2门、六O炮4门,重机枪6挺,轻武器30余件。我团亡286人,伤219人,失踪71人。
之所以未能全歼敌人,一是敌人占有装备、技术优势,特别是美空军、炮兵和装甲兵优势显著。二是我军装备太差,处在小米加步枪“时代,装备代差太大,加之弹药不足,体弱疲劳,部队机动速度提不上去。
后期入朝的作战部队,武器装备全部“苏式”化,武器代差小了,仗也好打多了。
1951年4月30日,部队到达平康一带进行修整,总结四、五次战役经验,补充物资和兵员,我团恢复2营建制,231团2营归建。为了欢送宣传股刘兴立股长回231团,我把保存了十几天的一个肉罐头打开,不足500克,加上几斤野菜,为刘兴立股长送行,政治处全体会了一顿餐。刘股长高兴地说:“入朝以来,总算吃了一顿饱饭,总算见到肉了。”
为了确保第五次战役的胜利,准备打击可能由元山登陆之敌,我们5月20日在淮阳以东铁马岭、屏凤山、马龙山一线天时间基本上完成了重点工事的构筑。又奉命南进,接受在平康、金华、铁原、淮阳阻击敌人的任务。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敌人乘我军连续进攻、补给困难之机,向我军发动了大规模全线反击战。当我军主力北撤时,敌人采取“磁性战术”尾追我军,企图占领铁原、金化地区,同时,敌人还企图在元山登陆,实施南北夹击,切断我东西线联系。为粉碎敌人企图,阻止敌人进攻,我志原入阵地坚守防御作战。
1951年5月27日至1952年4月20日,我们26军奉命在鸡雄山、五圣山、松罗山、凤眉峰地区防御作战近一年,历时十个半月,进行了入朝后时间最长、最为激烈的战斗。
为确保第五次战役的胜利,我77师奉命在铁马岭、马龙山一带构筑防御工事,准备打击可能由元山港登陆之敌。1951年5月27日又奉命南进参加平金淮阻击任务。6月3日,上级下达防御作战计划,要求部队坚守2个月,大量杀伤与消耗敌人。
接到上级下达的任务后,我们230团于5月30日到达金华以北地区,以鸡雄山、597.9、454.4、781、588高地,五圣山一线日第一线阵地工事基本完成,开始构筑第二线阵地工事。
在平金淮阻击战中,我们团打得英勇顽强,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战斗故事,其中最突出的是1营2连,2连坚守鸡雄山17天,以自己伤亡83人的代价,消灭敌人744人。2连打出了军威,打出国威,被志原军总部命名为“鸡雄山战斗英雄连。”
1951年9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了该连坚守鸡雄山的英雄事迹。
鸡雄山,是金华城北的屏障,是控制南北,东西铁路、公路的交叉点,该山南坡北陡,易攻难守。
我和团党委分析战场形势,预测鸡雄山必有一场恶仗、大仗,决定让战斗作风强悍、能打硬仗的1营2连坚守鸡雄山。2连能攻善守,打了不少好仗,曾3次获得战斗模范连的称号。
1营2连受领坚守鸡雄山的任务后,成为全团做好动员工作的重点单位。我带领政治处的,去2连阵地住了3天,在连队了解情况,传达任务,动员部署。经过紧张有序的动员工作,调动了2连指战员的参战热情,增强了坚守鸡雄山的决心和信念。
充分发挥战时政治工作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宣传动员教育,让部队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这是确立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政治思想基础。
战前部队主要的任务,就是构筑坚固工事,为阵地阻击战打下基础。我和团政治处的,和2连指导员张增吉、副指导员陈延生等干部,向大家反复讲述,此次阻击战的重大意义,构筑工事与坚守鸡雄山的关系,让大家认清我军有利条件,克服坏因,提出明确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几点。我们逐班逐排的反复宣传动员,调动大家做好工事的积极性。战士们情绪十分高涨,纷纷报上决心书、挑战书,决心做好工事,消灭敌人。
6月份,雨季开始了,道路被不断冲毁,敌机不停的轰炸封锁,造成部队供应十分困难。部队昼夜不停地构筑工事,粮食供应不上,只好吃野菜充饥。
2连根据构筑阵地战士分布情况,设了几个点架起锅灶煮野菜,规定好各班吃饭时间,谁来吃饭谁带野菜来,吃完了熟的,再加上生的继续煮,吃饱了再去做工事。有时候敌机来了把锅炸飞,再架上新的锅煮野菜。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和朝鲜人民的安危,就这样吃着野菜,顽强地战斗着、快乐地生活着,阵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景像,歌声和锨镐的叮当声汇成一曲曲美妙动听的音乐,昼夜不停地伴随着战士们构筑工事。经过艰苦地努力,各种工事陆续构建起来。
4月份,为加强2连作战力量,上级给2连补充了一部分兵源。其中有从国内部队调来的老战士,也有刚入伍的新战士。由于连队任务转换较快,加上连续行军、构筑工事等,有一段时间没进行系统地军事训练了。
在构筑阵地工事期间,我们要求2连边构筑工事边加强军事训练。2连以班为单位,新老战士结对,广泛开展了一对一包教包学的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各种条件下,怎样防空防炮,保护自身;学会掌握各种武器;班、组战术配合等。如敌飞机、火炮袭击时,怎样利用工事保护自身;敌航弹炮弹袭来时,怎么样分辨弹道高低保护自身;如何用现有武器装备摧毁坦克等。阵地练兵,要说明就学什么,遇到什么就学什么。
由于老战士教得认真,新战士学得仔细,很快全连人员都掌握了基本的战斗技能,提高了军事素质。实践证明,在战争条件下,新战士经过阵地练兵,也能成为战斗骨干。18岁的新战士苗长福,学习认真,打仗勇敢。鸡雄山战斗中,小苗的战斗小组3个人,一伤一亡,全班撤退时,他一个人留下阻击敌人,利用阵地练兵的技能,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荣立三等功。(刘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