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国际米兰

父亲死前想葬在江西老家王恩茂将军坚决反对:我死后也埋在新疆

来源:华体会国际米兰    发布时间:2025-06-29 21:56:57

产品参数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自己的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父亲83岁时得了胃癌,在南昌动了手术,他当时想回江西永新县老家休养,死了也能落叶归根,但我没同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人,王恩茂为何不肯将老父亲安葬家乡?他又是如何与新疆结缘的呢?

  王恩茂15岁就参加了革命,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很快就在队伍中脱颖而出。

  19岁就担任了永新县县委秘书长,刚满20岁,王恩茂就成为了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的贴身秘书。

  王恩茂知道,作为领导秘书,文化关是一定要过的。于是他抓紧一切时间磨炼自己的文笔,很快就成为了机关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秀才”。

  长期伏案写作是秘书工作的常态,正是在这样高强度的锻炼,让王恩茂快速成长起来。后来他从调到吉林省委任职,身兼政军多个职务,当年做文秘的经历帮了他大忙。

  不过长期的文字工作也影响了王恩茂的健康,特别是年纪渐长,长期伏案带来的职业病开始显现。

  有一次开会,王恩茂有篇很重要的讲话稿要写,为了赶时间他持续工作了好几个小时,结果突发眩晕,呕吐不止,医院诊断是过度疲劳导致的。

  但工作大过天的王恩茂并未听从医嘱,匆匆休息2天后他又干劲十足地投入了工作。

  这样不要命的工作,最后导致了王恩茂在80多岁时视网膜受损,最终眼睛失明,身体行动也很不方便。

  从早年的经历来看,无论如何也不会将王恩茂与新疆联系起来。那么这个江西汉子,是如何与新疆结缘的呢?这就要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了。

  1949年,王恩茂在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担任政委。当时他接到司令员王震的命令,和军长郭鹏带领部队挺进大西北,扫清的残余势力。

  战势非常顺利,7月时他们便以“钳马打胡”的方法,一举歼灭了当地的敌军部队。后来又一鼓作气,消灭了胡宗南的主力军,打赢了西北解放战争决定性的一战。

  所向披靡的第二军士气高昂,很快就占领了河州,端了马家军的老巢。9月,王恩茂与郭鹏率领部队,与西宁的第一军顺利会师。

  进入祁连山草原后,他们接连克服了高山缺氧、暴风雪等困难,英勇作战,最终占领了张掖等重要城镇,与第二兵团汇合。

  在的强大威慑下,新疆警备司令部和省政府内部都产生了巨大分歧,最终全部通电起义,新疆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兵不血刃和平解放。

  此后,王恩茂部一路西行至南疆,清扫漏网之鱼。10月,在哈密制造混乱,将银行洗劫一空。

  王恩茂等人抵达后,立刻组织人员扑救暴徒引发的大火,解救被困群众。在火情稳定后,他们又组织人员安置,向受灾群众发放救济粮。

  11月时,得知和田将会发生武装叛变的王恩茂,立刻急电正在附近的部队前往。

  执行此次任务的是第五师十五团,他们星夜兼程赶往和田,穿越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将敌人的阴谋粉碎在摇篮中。

  12月,第二军成功解放南疆各地,最后在天山山麓驻扎下来,接管了我国南疆的边防。为便于管理,第二军在党委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喀什区党委,书记就是王恩茂。

  此时的第二军下辖4个军分区,不仅在边境线上设置了侦察部队,还在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等人迹罕至之处插上了象征国家尊严的五星红旗。

  这时的王恩茂心中感慨万千,他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但解放新疆的经历让他不由地感叹,自己又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长征。

  在王恩茂部队接管新疆之后,美国驻乌鲁木齐的副领事就开始冷嘲热讽:的部队会被饿死在新疆。平心而论,这位副领事话虽然难听,却有几分道理。

  根据当时的情况,接管新疆之后,包括、新疆本地部队和投诚的部队在内,大约有20万人嗷嗷待哺。

  面对如此大基数的粮食消耗,断供是迟早的事。以玛纳斯河畔部队的供应能力为例,每人每天只能分到200克粮食。

  除此之外,北疆2万多匹军马的草料也成了大问题。军区下辖的西藏阿里骑兵,靠打猎为生已经200多天了。

  新疆军区每月用专机从北京运钱,然后用这笔钱从苏联进口粮食以解燃眉之急。让人无奈的是,经过核算,这批进口粮食的运输成本是购买粮食价格的7倍。

  所以这时的新疆军区,面临的是缺粮缺钱,随时有可能因没钱买粮饿肚子的困境。为此,军区领导当机立断,要求部队至上而下,必须全部参加生产劳动,任何人都不可以搞特殊。

  他鼓励部队:“兵无粮则散, 民无粮则乱。我们要发扬南泥湾光荣传统,用坎土曼 (新疆农具) 砸碎别人的预言!”

  以王恩茂为代表的中国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顽强精神,在新疆开荒生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疆部队大开荒的场景,如果让那位说风凉话的美国大使看到,一定会惊掉下巴。

  十几万扛着农具,浩浩荡荡分布在广袤的荒原上。整整3年的大生产运动,彻底打碎了部队会被饿死在新疆的预言。

  每天天不亮,王恩茂就带着部队出发垦荒,一天16个小时的锄地,收工时每个人手上都布满了血泡,磨破后流出的鲜血渗进了木制的锄柄。

  大家累到没力气吃饭,有的边吃边睡,嘴里的饭还来不及嚼碎,呼噜声就响起来了。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有的战士打瞌睡不知道手里的馒头掉了,迷迷糊糊中摸起地上的土疙瘩就吃,结果吃了一嘴泥巴。

  都说有志者事竟成,毫无疑问,王恩茂等新疆的建设者们,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在大垦荒当年,他们就播种了80多万亩土地,粮食收成达到了6580万斤。

  截至1952年,部队开垦出了800多万亩荒地,建成了95个现代化农场,粮食收成达到了7.5亿斤。

  新疆部队的这些胜利果实,不仅完全解决了自身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大量分发给本地各族人民,让他们也吃上了饱饭。

  从1949年进入新疆后,王恩茂就决定将自己全部的热血都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如此,他还举家扎根新疆,将父母子女的命运也与新疆紧紧相连。

  在新疆工作期间,王恩茂83岁的老父亲身患胃癌,必须回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南昌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老父亲的意思是回到江西老家疗养。

  他心里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思想让他希望死后能葬在老家永新县。

  但是,老父亲的愿望却被王恩茂断然拒绝了。王恩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含着热泪对父亲说:“我要为新疆人民服务到底,将来我死后也埋在新疆,埋在你的身旁。”

  见王恩茂如此决绝,老父亲理解了儿子的心意,同意留在新疆。1966年父亲去世,王恩茂将他葬在了乌鲁木齐的东山公墓。

  王恩茂扎根新疆的决心非常坚定,连儿女们取的名字,不能离开新疆的发展建设。因为新疆在江西以北,王恩茂给几个子女分别取名北会、北新、北长、北建和北难。

  在儿女们的记忆中,王恩茂工作起来废寝忘食,甚至过春节的时候,全家人都要等他吃团年饭都要等到半夜。

  在新疆工作的王恩茂虽然身居高位,但从未依仗自己的职务给家人谋私利。因为冬季天气恶劣,刮风下雪是常事。

  但即使有工作专车,王恩茂也从不允许孩子们搭便车,连妻子上班都只能挤班车。

  作为和王恩茂一样的老革命,妻子的副处级19年都没动过,儿子也在副师级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这些事王恩茂看在眼中,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身份从中疏通。

  反而时常教育孩子们:“领导干部的子女更要服从组织安排,违反原则的事我不能做。”

  就在王恩茂认为自身会在新疆干一辈子时,因为工作需要,1975年他被毛主席钦点,来到了担任副政委。1977年,他又被调到吉林省担任书记兼政委。

  1981年,已经68岁的王恩茂突然接到中央的命令,要他返回新疆任职。为何调令来的如此突然呢?

  因为当时的新疆,在汉族干部中刮起了一股“孔雀东南飞”之风,不少人都想回内地工作。人心浮动,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安定人心,王恩茂多次公开讲话,他细数自己扎根新疆的点点滴滴,还提到长眠新疆的老父亲和儿子。

  情到深处,他哽咽地说:“我的父亲埋在了新疆,儿子也埋在祖父身旁,将来我死后也要埋在那里!”

  在王恩茂这位老首长感召下,吵吵嚷嚷要回内地的干部们又羞又愧,他们决定像王恩茂一样扎根新疆,为国家做出贡献。

  再次踏上新疆这片熟悉的土地,王恩茂干劲十足。1982年,他乘坐汽车从南疆的尉犁出发,前往相距379公里的若羌县实地考察。

  因为路面坑坑洼洼,车子一路颠簸摇晃,有时震动幅度太大,王恩茂的头直接磕到车窗玻璃上。即使一路吃尽了苦头,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更好地和当地百姓交流,王恩茂带头自学起了尔语。在他的办公室墙面,始终挂着一面黑板,上面随时更新尔语单词和字母。

  因为没有语言基础,王恩茂就像小学生学拼音一样,有空就跟着读,身边的尔族同事都成了他的临时老师。

  农民们都十分喜爱这位会说尔语的老领导,他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和对政府工作的建议,都直言不讳地告诉了王恩茂。

  正是有了这样密切的互动,王恩茂在执行政策和制定方案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急人民之所急。

  王恩茂的深入群众还不止于语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有时下乡调研,他拒绝前呼后拥的大型车队,绝不带任何无关人员随行。

  在入户走访时,王恩茂也秉持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党员纪律,绝不接受群众送来的土特产,也不参加任何大型酒宴。

  一次他到南疆的洛甫县下基层,主人热情地递上自己家酿的葡萄酒。看着有些浑浊的酒液和简陋的杯子,随行担心不卫生,便悄悄劝王恩茂不要喝。

  离开时王恩茂对同行的干部说:“老百姓能喝,我为什么不能喝?这不是要不要喝的问题,而是对待群众的感情问题。”

  王恩茂明白,要融入一个地方,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人民的生活小习惯。新疆有一种招待朋友的特殊礼节,就是当场吃下一块新鲜的羊尾油。

  为了拉近干群关系,王恩茂面对群众递来的油脂,毫不迟疑地一口吞下,在场的群众都为他鼓起掌来。

  1985年,王恩茂到龄退休,放不下新疆建设的他,语重心长地对新班子成员说:“我今年已满 72岁了。这次退下来了,是很适当的。退下来后我也不离开新疆, 因为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

  王恩茂没有食言,2001年他逝世后,家人将他的骨灰葬在了天山脚下。王恩茂一家三代,都长眠在这片令他们魂牵梦萦的大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小米YU7爆火催生倒卖订单:交付时间最长56周,有黄牛加价1.7万转卖

  三星 Galaxy Z Flip7 / Fold7 折叠屏手机参数曝光

  荣耀 400 系列手机在菲律宾的首销增量同比 200 增长 1052%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