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定远春秋》第三辑(1995年12月),唐世祥、朱玉龙,原标题《对藕塘抗日民主依据地的回忆》
1938年,我国领导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受命开赴皖东前哨,冲击日寇,维护公民。一到藕塘,就当即安排作业队深化乡村调查研讨。队员有男有女,他们采纳访贫问苦、举行演讲会、座谈会、单个谈心、教唱歌舞、散发传单、写标语等多种方式,宣扬抗日救国的道理,使依据地公民逐渐了解到国难当头,有必要团结一致,抗日救国。不然,就要和东北公民相同做亡国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全面深化宣扬发起的一同,即着手安排各种抗日救亡集体,如: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商抗会、学生会和儿童团等,发挥各自优势,投入到巨大的抗日激流中去。
农抗会的成员大多数是勤劳英勇、埋头苦干的农人,是展开大出产的主力军。农抗会树立后,先后成立了互助组、换工队、代耕队等,协助乡村烈军属、老弱病残等困难户搞好出产,使依据地的农业出产到达全面均衡的展开。一同还大搞出产比赛、实施奖赏农桑等方针。大桥乡玄大户互助组创造出小秫秋锄根法,使产值陡增三成。专员公署在藕塘举行隆重的评比大会,党政军首长郑抱真、罗炳辉等到会,表彰了玄大户互助组,并奖赏一头耕牛,还有不少互助组和劳动模范别离得到犁、耙、锹、锄等奖品。其时,会场气氛火热、群情振奋,掌声、口号声、锣鼓声响彻云天。会上还有人唱起顺口溜:“玄大户真过劲,出产有门又走运,响应号召又加油,评奖得到大牯牛”。民主人士李班生、盛和臣二位老先生也在大会上讲话,高度赞扬抗日民主政府奖赏农桑的决议计划,并表明坚决拥护。
农抗会向广阔农人宣扬抗日救国,宣扬苛捐杂税、高利高租的损害,启示农人的政治觉悟。在安排农人展开出产比赛,搞好减租减息的一同,各区、乡、村农抗会还组成了担架队,平常务农,战时担架队当即奔赴前哨援助抗战。
妇抗会的作业很超卓。她们在党的妇女作业方针感化下,政治觉悟敏捷前进,不光完结出产任务,干好家务,还活泼参与社会活动。如:协助烈军属干活,为前哨兵士做慰劳鞋等。周家岗消除日寇的音讯传来后,依据地军民欢天喜地,火热祝贺。各地妇抗会为前哨兵士赶做慰劳鞋,朱马乡长周村妇抗会·一次就送慰劳鞋480双。各地妇抗会的活泼分子还活泼送子、送夫从军。大桥区有位姑娘名叫李家贞,思想前进,作业活泼,听了扩军发动陈述后,遭到启示,星夜赶到婆家,发动未婚夫报名从军打鬼子。未婚夫张大发从军入伍后,不久便立了功,李家贞亦到藕塘文工团作业了。其时《新民主报》刊登了这条新闻,传为佳话。
青抗会的首要任务是对青年人进行教育和训练。各地青抗会都成立了基干队,乡为大队,村里为中队,村庄是小队,承受军事训练,出操、演习、站岗放哨。当环境严重时,发给武器弹药,合作正规军与敌作战。基干队员的特点是年青,身强力壮,承受能力强,前进快,作战英勇,不怕献身,有的还被吸收入了党。在每次扩军中,青抗会的基干队员被同意入伍的最多,他们平常务农,战时遵守调遣,做到拿起枪交兵,放下枪出产,军民合作,劳武结合。朱马乡有五个基干队员,在锥子山战役中为攫取敌人机枪,奋力拼搏,刺杀了四个敌人,总算夺得了机枪,但基干队员也献身三人,负重伤一人。在祝捷大会上,遭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通令嘉奖。
组成儿童团。首要任务是协助青抗会维护治安,其时村村都有儿童团,儿童团选出能力强、会就事的儿童当团长,他们拿着假枪、假刀,跟着基干队站岗放哨,神气十足。永宁乡桥头徐有三个儿童团员,最大的只要14岁,他们在永宁通往石角桥的大路上放哨、查路条,认真担任,从不放走一个陌生人。有一次,他们发现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人,没有路条。三个小家伙一使眼色,两个查询,一个溜去找来基干队员,把这个人带走交给了青抗会。此事被藕塘文明服务团编成戏唱,戏名就叫“儿童团查路条”。
此刻的皖东大地,各抗日民众集体非常活泼,到处是红旗招展,歌声嘹亮,军民合作,同仇敌慨。依据地的反围歼、反扫荡奋斗也不断获得光辉战果,道使小鬼子龟缩在城里,敌顽望而生畏。广阔军民酷爱这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抗日民主依据地,而日本帝国主义和反抗派对它却视如眼中钉、肉中刺,并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日伪顽相互勾通,狼狈为奸,不断调兵遣将,围歼扫荡。一同,还实施经济封闭,物资禁运,试图搞跨依据地,困死依据地公民。
依据地军民在党的英明正确领导下,互不相让地掀起反封闭反禁运高潮,广阔军民发扬南泥湾精力,实施自给自足,出产自给扩展交易,搞活经济,捍卫和展开了津浦路西的杭日民击依据地!
敌人把食盐列为禁品,处处设卡,严加盘查,禁绝运向依据地。图此·其时路西的食盐非常紧缺,给军民日子形成困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首长对此非常重视,下达指示:无论如何要确保军民对食盐的需求。二师供给部和皖东交易局当即安排三个运盐队(肩挑队、红车队、骡运队),合作各区乡合作社安排的民间运盐队,跨过津浦路到古沛、大嘴子、半塔集等地收购启运,并在池河建立接运站,大桥建立南段站。二师还派部队埋伏在铁路两头监督敌人,以维护运盐队的安全。从此,食盐源源不断地运到依据地,来确保了军民的需求。大桥接运站还贮存了大批食盐,在确保当地军民需求外,又承受顽占区梁园等地盐商的要求,答应他们用棉纱、火麻、桐油和茶叶等物资来兑换,活泼了经济,丰厚了依据地的物资供给。
为了展开经济,保证供给,路西的藕塘、池河、天长、大桥等地都先后办起了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大桥合作社和顽占区合肥等地商品交流较为频频,经济规划不断强大,下设振华商铺、食盐批发部和百货批发部,大力展开购销事务。因为运营价格合理,生意公正,深受大众欢迎,农人自愿入股达14000多股,并招引了全椒、滁县、合肥、六安,以及江南等地商人涌向大桥洽谈物资交流事务。因而,抗日民主依据地商业兴隆,物资充分,获得了反经济封闭的重大胜利。
皖东交易局与淮南银行密切合作,发行纸币(流通券);法币、伪币。使用各地商抗会安排,运营兑换银元,对外地商人来依据地购买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局指示各地商抗会和合作社,要外商用银元购买或用交易局指定的物资兑换,这样,大大地丰厚了物资,扩展了银元的兑换量。一同,咱们又用银元到敌占区买回西药、棉纱、文具纸张、火油、电池以及枪枝弹药等民用军需物资,换回一些工厂急需的原材料,促进了依据地的轻工业出产展开。
大桥乡孟家岗从外地回来一个人,叫曹祥宗,人们都称他曹师傅。“七七”事故前,他在芜湖毛巾厂当技工,后来不胜日伪虐待,决然回来解放区老家。他在家里过了一阵子,被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种方针和抗日建议所感动,以为我国有期望。眼看依据地物资紧缺,军民买不到毛巾,便毛遂自荐要办毛巾厂。大桥区政府派遣孟献珊当司理,杨兴当管帐,曹祥宗为技术员,担任筹办此事。孟献珊伴随曹师傅到芜湖,经过熟人联系,买回四台毛巾编织机,经过串联,还举荐三个青年工人进厂。交易局供给棉纱,孟家岗从三家房子多的人家腾出十一间房子,一共只六十天的时刻,毛巾厂便投入出产了。据《新民主报》记者马非的报道,孟家岗毛巾厂十个月出产毛巾十一万条。毛巾上印有斑纹,柔软漂亮,为大众所喜欢,特别为广阔妇女所喜欢,满意了大众需求,昌盛了商场。毛巾厂在展开毛巾出产的基础上,依据军民需求,又展开了棉布出产。为了丰厚花色品种,节省质料;用细纱作经,用手艺制的粗纱作纬,织出的棉布,人们称“土洋布”。“土洋布”质地润滑柔软,本钱低价,价格实惠公正,为人们所喜欢。二师供给部还从这儿成批购买,为兵士缝制棉袄、棉裤。
为了习惯战时环境,减小方针,孟献珊等人活泼安排当地织布机匠参与出产,他们从厂里领回棉纱,涣散出产,按规则交纳制品棉布,由厂里交给加工费。
二师供给部在兴集子办了一个烟草公司,出产“航空牌”卷烟。10支装,包装纸是粉红色的,烟丝质量好,滋味纯粹,价格低,人们争相购买。一同,又在大赵村办起一个番笕厂,出产了大批的通用番笕,给依据地军民处理了实际困难。
其时枪枝弹药非常严重,单纯从敌占区零散置办,远远不能够满意战役的需求。为了捍卫依据地,消除敌人,二师在原机械所的基础上组成了兵工厂,因为环境严重,工厂设备简陋,厂长吴运铎带领全厂,一马当先,艰苦创业,因陋就简,自食其力,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出产出大批量的迫击炮弹、手榴弹和地雷,并运送到前沿阵地。当兵士领到这些自己兵工厂出产的弹药时,人人喜逐颜开,个个欣喜若狂。厂长吴运铎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斗胆地试制枪榴弹,没有图纸材料,他常常到战后的战场上去调查,把敌我两边施放的丢掉弹头弹片拣回来,进行拆开、查看、剖析、研讨。在试制过程中,他因为疲劳过度,屡次晕倒在地。尤其是在试放试制枪榴弹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调查,屡次挂彩,简直丧身。他党性强,报国心切,对日寇的滔天罪行咬牙切齿。他全身心的和不要命的干作业,还常常教育员工:“要使用切或许条件多出产,多出产一粒子弹送往前哨,就能多消除一个鬼子,这便是咱们兵工厂工人的责任”。他总算试制成功枪榴弹;爆破作用好,杀伤力强,经判定后成批出产;各部队都争相领用。兵工厂遭到新四军指挥部通嘉奖,吴运铎被誉为为我国的保尔·何察金,我国公民抗日战役的功臣。
为了习惯战时需求,依据地还创办了新华印刷厂。它首要承印《新民主报》、学生讲义以及各种抗战文选、文件,报道抗战新闻、军民出产作用。内容丰厚,版面活泼,方式新颖,图文并茂。体裁多样化,有诗篇、短剧、故事、顺口溜等。《新民主报》报头为陈毅所写,字体正经秀美。该报文字通俗易懂,为军民所喜欢,我们争相订阅。印刷厂工人们非常辛苦,因为战时环境严重,常常在作业时,产生敌情,只要拾掇东西、文件,随移。但他们走到哪里就干在哪里,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仍能坚持按期出报。
二师医院五分所设在大桥区官塘刘大祠堂里,数十间大瓦房住满了新四军伤病员。记住有位院长姓宫,姓名记不清了,是山东人,日子俭朴达观,作业认真担任。他是左腿挂彩在此治好后,安排决议他留下来当院长的,开端,他坚持要回前哨消除敌人,后经过安排上做作业才留了下来。他对来自前哨的伤病员热心接待,并和医护人员一同为他们医治伤病,供给饮食,对重伤员还坚持日夜看守和照顾。其时药品奇缺,极度影响医治作用,宫院长总是为此忧愁。他不分白天黑夜的作业,终因积劳成疾,不久就献身了,时年34岁。五分所19位医护人员含泪送走了宫院长,他们以宫院长为典范,活泼热心,勤勤恳恳,在设备简陋、药械奇缺的情况下坚强地作业,迎来伤员,又送走治好的兵士,直到大军北撤,才随移。
文中叙述的现在没多少遗址留存下来,在藕塘上高中时去过几回锥子山,山顶还有濠沟,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