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丽莎安德森是位诱人的舞蹈家和诗人,在哈尔滨和上海的文学界被誉为缪斯,从前定居在远东和我国的拉丽莎的终身充溢了传奇颜色,她总是能给身边的人营造出令人兴奋和勉励的气氛。二十世纪前半叶,从俄罗斯移居到我国的那一代人都亲热地称她为“心爱的白果树”,“丽莎乔宫多”,“索尔维格”,“哀痛的花”。无论是在俄罗斯仍是在我国,拉丽莎都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咱们的诗人”。在我国城市的日子能够使拉丽莎愈加活跃地从事文学创造,她并没有因身处异乡而丢掉自己与生俱来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哲学思想办法,削弱对身边所发生事物的敏感度。
拉丽莎安德森是俄罗斯炮兵军官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安德森的女儿,1911年2月25日出生于哈巴罗夫斯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开端时,她的父亲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去了前哨,那时拉丽萨还很小。几个月后,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被俘,1918年被开释。虽然时局动荡,拉丽萨的父亲仍是回到了家园哈巴罗夫斯克,1920年拉丽萨全家搬到了海参崴。拉丽莎安德森的父亲在海参崴的哈巴罗夫斯克穆拉维耶夫-阿穆尔伯爵中学找到了一份教英语的作业。起先,安德森一家不得不住在停靠于铁路备用线的车厢里,后来给他们分配了一套俄罗斯岛上的兵营住宅。1922年10月,安德森一家随水兵少将Г.К.斯塔克的部队脱离海参崴来到我国,并定居在哈尔滨。
那时分的哈尔滨一般被称为“我国俄罗斯文明的绿地”,还被称为“俄罗斯城”,一起也是一座充溢“文明时机”的城市。战役完毕了,起先拉丽莎的父亲没有立刻找到作业,后来他在中东铁路管理局找到了一份会计师的作业,并租到了房子。拉丽莎在奥克萨科夫斯卡娅私立中学上学的时分成果很好,随后她参加了花园街的基督教青年联盟。其时诗人А. А.阿恰伊尔是该联盟秘书长。从1925年起,基督教青年联盟着手组成俄罗斯中学,校园常常举办名为《绿灯之夜》的诗篇创造活动。阿恰伊尔读到格列比翁希科夫写的《邱拉耶夫兄弟》一书后受启示,决议建立“青年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以下简称为邱拉耶夫卡)。校园学生和社会人员都能参与该社团的活动。文学社团“邱拉耶夫卡”丰厚了哈尔滨的文学日子,安排了对外和对内的诗会(“诗篇星期五”),参与集会的有词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和语言学家。
1928年拉丽莎在《Х.С.М.Л.杂志》宣布了关于“青年邱拉耶夫卡”的诗作,随后在闻名的远东杂志《边界》也宣布了该著作。从1932年起,“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有了自己的报纸《青年邱拉耶夫卡报》。开端,该报为哈尔滨日报的副刊(2页),半年后作为8页的独立出书物开端揭露发行。随即“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的诗人们宣布和出书了4部诗集:《云梯》《杜香》《河湾》和《七个》。1931年出书的七个收纳了拉丽莎的《苹果树花开》《春天的回忆》和《摇篮曲》三篇著作。
一段时刻后,文学小组《回声》开展成为受人敬重的文学作业室,在这里活跃地进行着文学创造作业,对作业室成员的新作进行吟诵和批判剖析。
一段时刻后,文学小组《嗓音》扩展为令人敬重的文学作业室,在那里创造作业欣欣向荣。作业室安排对成员的著作阅览,还进行批判性的剖析。同一起活跃从事诗篇创造的还有诗人尼古拉基奇、米哈伊尔沃林、利基亚哈尹德洛娃、尼古拉谢果列夫等。随后参加到作业室的有新步入诗坛的谢尔盖谢尔金、格奥尔基奇格拉宁、维克多利娅杨科夫斯卡娅等人。此外,像阿尔谢尼涅斯梅罗夫、夫谢沃洛特伊万诺夫、维克多彼得罗夫这些资格深沉的作家也常常光临该作业室。为了评论作业室成员的著作,作业室还参加了很多诗篇理论的研讨。
1930年,“邱拉耶夫卡”扩展了自己的影响,并开端走出我国的边界。1934年,“邱拉耶夫卡”开端在法国巴黎发生激烈的反应。上世纪30年代中期,大部分作业室的作家移居到了上海。在奥利嘉斯科比秦科和维克多彼得罗夫的尽力下,“上海邱拉耶夫卡”文学社团诞生了。
1933年拉丽莎来到了上海,住在朋友扬科夫斯基亲属基奇金娜家开的公寓里。起先,拉丽莎在《探照灯》杂志社作秘书,并在杂志拓荒了《女性》诗篇专栏。杂志社封闭后,拉丽莎不得已踏入了舞蹈职业,因为此刻的她实在太缺钱了。瞒着哈尔滨的亲人,拉丽莎从师原皇家剧院芭蕾艺人德罗兹多娃,并进入了闻名的萨克利斯基剧组。1936年拉丽莎初次随剧组赴日本扮演,后因母亲病重她不得不回来哈尔滨。舞蹈是仅有的挣钱时机,为此,拉丽莎开端在有歌舞扮演的夜总会、饭馆、马迭尔宾馆等场所进行扮演。
1938年春,拉丽莎被约请参加《哈尔滨》剧组,并随剧组在日本进行长时刻巡回扮演。母亲逝世了,哈尔滨的政治环境也发生了改动,所以1940年拉丽莎再次从哈尔滨来到了上海。
早在1933年,拉丽莎就和闻名的俄罗斯作曲家、诗人亚历山大威尔金斯基相识。亚历山大威尔金斯基激烈建议拉丽莎出书自己的诗集,1940年诗集《巡回人世草场》面世,能够说,这是拉丽莎安德森在世时出书的仅有一部诗集。
因为日子困顿,拉丽莎不得已将自己挚爱的作业诗篇创造放到第二位,她只能持续经过在剧院和沙龙扮演来挣钱,有时分她也靠教俄语赚点日子费。用克鲁森施滕的话来说,拉丽莎整天奔走在诗篇创造和舞蹈之间,她在15年多的时刻里一直是远东舞台上的明星,时而出现在轻喜剧中,时而出现在大型芭蕾舞剧中。
在上海的文明作业室并不多,“邱拉耶夫卡”归属于亚历山大帕尔卡乌的《星期三》社团。后来这些哈尔滨人决议再次在星期五集会,阅览讨论自己的诗作,他们来到音乐家阿列克隆德斯特列姆家的车库朗诵诗作。
50年代末,拉丽莎嫁给了船运公司助理法国人莫里斯谢兹。莫里斯谢兹的作业要求他要有3年时刻在亚洲出差,因而拉丽莎随老公去了印度。1960年拉丽莎的老公接到了吉布提(非洲)作业的录用,她就随老公去了非洲,并在那里日子了3年多的时刻。然后,她在马赛的父亲病重,她就在那儿陪同父亲度过了他的终究韶光。
从非洲回来半年后,拉丽莎的老公又接到了新的录用,所以夫妻二人在中印半岛的西贡作业日子了3年(1964-1966)。19671970年莫里斯谢兹在塔希提岛出差,这是他终究一次长时刻在外,而正是在这里拉丽莎重拾了她的创造。对当地自然风光的沉迷是她重拾诗篇创造的原因之一。拉丽莎有幸在塔希提岛结识了苏联诗人叶甫根尼叶甫杜申科,这次相识给两边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后来,叶甫根尼叶甫杜申科还专门为拉丽莎写了一篇漫笔《塔希提岛上的女性》并献给了拉丽莎,漫笔中描写了拉丽莎无与伦比的美丽:能够与费雯丽相媲美(不是《乱世佳人》中费雯丽的形象,而是费雯丽在《魂断蓝桥》中的形象)。在塔希提岛的两年韶光使拉丽莎回归了到诗篇和小说的创造中。
老公退休后,拉丽莎从头再回到了俄侨的文明圈。随后,她又几回搬家,终究定居在法国的小村庄(Моншо),并在那里走完了生命的终究韶光。在法国,拉丽莎从头与文明届的友人建立了信件往来,再一次开端了自己创造日子,并把著作经过电台播出。拉丽莎现已习惯了在法国的偏远地区日子,在那里她栽种白桦树、结识新朋友、上瑜伽课。俄罗斯友人也常常来访问她。拉丽莎常常想起她的出生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在与老友伊万诺夫的通信中,她常常问道“我的哈巴罗夫斯克怎么样了?我的阿穆尔怎么样?”
2006年在俄罗斯出书了拉丽莎的著作全集《孤影桥头》,这中心还包含诗篇、回忆录和信件。拉丽莎的终身充溢了颜色,终究在法国勒皮逝世,享年102岁。
著作宣布于报纸,杂志和文集,以笔名安娜涅兹维塔耶娃在俄罗斯诗篇在线网站开设主页,发布诗篇著作340首。(//。
安娜维克多洛芙娜现居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是阿穆尔信息通讯社“AmurInfo”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