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0万兵力,为什么坐视18师团被新一军狂虐?其他日军都是打酱油的吗?
我们知道,二战中日本陆军有五大战略集团,分别是本土第一总军和第二总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
南方军统帅着五个方面军,分别是缅甸方面军,第7方面军,第14方面军,第18方面军,第2方面军。
作为南方军中最强大的方面军,缅甸方面军在1944年3月之后的拥有3个军8个师团,当然,其中部分师团并不是满编。
第28军下辖第54、55、2三个师团,主要负责缅甸西南部的防御,尤其是防止盟军在缅甸西南部登陆。
第33军下辖第56师团、第18师团,其中第56师团驻防怒江以西,防止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出轨,第18师团驻防缅北,防止中国驻印军深入。
第15军下辖第15师团,第31师团,第33师团。至于其任务嘛,没任务···这是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了,战略机动部队无任务,去增援第18师团不是很合适吗?
合适个屁!什么叫战略机动部队啊,战略机动部队不是救火队,而是专门搞事情的部队。再说了,皇军何时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首先,消灭英国人,杀进印度,这样就能借助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反英独立运动,把印度争取过来,让英国佬焦灼进而屈服,打乱盟军的部署。
其次,拿下印度东部,可以摧毁盟军在印度的军事基地,其中也包括中国驻印军基地,没有了基地,新一军还是个事吗?
再次,拿下印度,可以掐断中国的所有对外交通运输线,包括驼峰航线,而没有盟军的输血,重庆政府撑不了多久,最后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这样,日军就可以从中国战场抽身,一心一意和美国人在太平洋上干。
最后,盟军已经掌握了缅甸的制空权,英帕尔、雷多、保山三大战略支点的盟军部队实力日增,反攻缅甸是迟早的事,与其等盟军日益壮大来进攻,不如主动进攻盟军,须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早在1942年,也就是日军击败中国远征军占领缅甸之时,日军大本营和南方军就计划乘势西进,进攻印度,继而与元首的第三帝国会师中东。
不过这一计划最终胎死腹中,原因很简单,瓜岛之战的局面越来越恶化,而且印缅、印中边境的盟军迅速加强了防御力量。
掌握了缅甸方面军唯一的战略机动部队之后,牟田口廉也就一直在琢磨:今天下五分,日本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怎么样才可以打破局面,报答天皇的恩德呢?
除了第15军,缅甸方面军下属的其他部队全部摆出防守的姿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第15军三个师团由我带队,目标:英帕尔和科希马。第5飞行师团掩护我。
牟田口:甚矣,汝之不慧!没有物资就不能作战吗?英国佬早已经被我们打怕了,患上了恐日症,若遇到英军,只要朝天空放上几枪,就处理问题了。
牟田口廉也的计划遭到了15军高级将领的普遍反对,但是没卵用,军人要服从命令,理解就执行,不理解就盲从。
印缅边境地带,地处喜马拉雅山脊,是举世闻名的不毛之地。此地山脉幅员达数百公里,高峰耸立。而且在穿越这些高山峻岭之前,缅甸境内还有两大障碍,一是1000多米宽的钦敦江,二是明京山脉。
从曼德勒穿过明京山脉、钦敦江、印缅边境到英帕尔,只有两三条羊肠小路,人马都难以通过,卡车根本没戏,你在缅甸囤积再多的物资也没用,很难运输到前线。
此外,这一地带还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区,每年6-9月季节风期,连天豪雨不断,所有河流、溪谷,泛滥奔流,大树漂浮,道路坍坏,交通完全断绝。
在列强的军队中,日军是最不注重后勤的,一来是因为家底太薄,二来是因为观念落后。
在日军中,辎重兵是最受鄙视的,也是最没有前途的。在他们看来,辎重兵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家伙,和骡马没什么区别。
和中国比当然不差,和美国比就像乞丐。英国佬虽没美国人阔气,但是也很富足,比日本人强得多。
如果说牟田口廉也对补给毫不关心,那也是不对的。未解决日军的吃饭问题,牟田口廉也想出两个绝妙的办法:效法成吉思汗作战和就食于敌。
我们知道,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作战是没有专门的后勤部队的,士兵一般都吃肉干、喝马奶,或者干脆驱赶牲畜随军前进。
驱赶牲畜随军前进这个办法好,牲畜不但可以驮运物资,本身也是可食性物资。牟田口廉也下令鬼子进村,抢劫牛羊骡马,名曰征发。一时间,缅甸各地鸡飞狗跳,天怒人怨。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的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也是日军从缅甸进攻印度的必经之地。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64千米,宽32千米的英帕尔盆地。
英军兵败缅甸后,撤退到了英帕尔,并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整个英帕尔盆地上遍布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负责守卫英帕尔一线的是英国将军斯利姆指挥的第14集团军,第14集团军下辖第4、15和第33军。
斯利姆原属于印度殖民军,此人头脑清晰,敢于冒险。为帮助英军治疗恐日的心理阴影,斯利姆刻苦钻研日军丛林战法,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英国人看来,日本人天生就是像猴子一样的丛林动物,不需要给养,且神出鬼没,遇上日军,特别是被机动中的日军突然包抄时,英军往往神经紧张,一触即溃。
斯利姆加强了英军的丛林作战能力和反渗透战术能力。一方面,他在战术上加强纵深部署,防止被日军包饺子;另一方面,他训练士兵在被包围时要淡定,要坚守阵地,等待空投补给和援兵的到来。
在斯利姆看来,日军进攻是迟早的事,关键是来多少人。根据正常人的算法,斯利姆判断日军会来一个旅团,因为苦逼的交通环境摆在那里。
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赶着大批牛羊骡马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
参加英帕尔会战的日军有3个师团(15、31、33师团)和1个印度国民军第1师,其中日军8.6万人,阿三6000人,合计9.2万人。
印度国民军是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俘虏的印度士兵组成的,也就是传说中的二鬼子。别忘了,日军也在印度搞政治斗争,积极拉拢印度反英势力,给英国人制造麻烦。
「打倒英国佬,解放全印度!」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二鬼子的战斗力一般不行,二般饭桶,三般猪一样的队友。这次也不例外,阿三的任务是充当带路党,搞搞后勤搬运。
畜生不是人,它们都比较随性,你不可能要求它们在羊肠小道上行军时井然有序。于是狭小的道路被畜生们挤的水泄不通,急的鬼子辎重兵狂甩鞭子。
前进的道路不仅崎岖,而且颇不太平,偶尔会有一两场零星战斗,也会有盟军空军空袭。日军征发的这些畜生过惯了太平日子,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一听见枪炮声就四散奔走。
日军度过钦敦江后大举来袭的消息传来,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大惊,连忙飞临第14集团军总部指导工作。蒙巴顿一行在听取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的汇报后,对第14集团军的战备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
蒙巴顿指出,第14集团军工作扎实有效,管理精细科学,士兵单兵素质显著提升,军官指挥能力持续强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第14集团军一定是一支素质过硬,能打胜战的威武之师!
蒙巴顿:我觉得应把钦敦江以西的边境防御部队撤走,撤到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
蒙巴顿:我们放弃钦敦江防线,可以让日军远离后方基地,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如此,我们的补给线缩短了,日军的补给线拉长了,到时候,盟军空军很方便为我们空投补给,也很方便轰炸日军补给线。
蒙巴顿:日军补给短缺,利在速战,我们大家可以抓住这一弱点,拖死他们。告诉手下的人,坚守阵地,只要拖到雨季,日军就会把自己玩死。
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第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南北两路日军的钳型攻势把英帕尔压得喘不过气来,英帕尔和科希马之间的掎角之势已被日军打破,两地被日军分割包围,成了两座孤城,战略局势大好,胜利似乎在向日军招手。
其实这也不能怪斯利姆,第14集团军虽然有3个军,但是此时前线军,势单力薄,当然扛不住近10万军队的猛攻。
此时,距离英帕尔最近的第15军还在500公里之外,除非空运,否则根本来不及支援。
有问题,找组织,蒙巴顿找美国人从驼峰航线架运输机,昼夜不停的将第15军运往英帕尔—科希马前线军也正在赶往前线。
这段时间,英国佬也很争气,被分割包抄后,他们不再举手投降,而是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火力顽强抵抗,尽可能的杀伤日军。
在阵地战防守方面,英国堪称千年忍者神龟。想当年,英国佬在西线和德国人玩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堑壕战时,日本子还在远东偷鸡摸狗呢。
这一次,英国人发挥了擅长阵地战的传统优势,依靠战壕、机枪、铁丝网和装甲战车、各型坦克组织一道形同铰肉机的钢铁防线。
对日本人来说,缺的就是时间和家底,没有攻坚重武器,没有空中支援,甚至轻武器的弹药都没办法保证,人再多也没卵用。
战斗很快陷入胶着状态,这一胶着就是一个月,转眼间到了5月,英国人不断爆兵,后勤供应也十分充足,英帕尔前线的英军越来越强大,士兵们还可以喝着咖啡唱着歌。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三个星期的口粮早就吃完了,弹尽粮绝的日军只能到处找芭蕉心、菠萝根以及昆虫、野兽充饥,夜晚只能蜷缩在雨泥中瑟瑟发抖。
没有吃的,体质就会下降,体质下降,人就容易得病,更何况缅甸丛林到处都是寄生虫。
3万多名日本士兵染上了伤寒、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由于缺少药品,军医只能看着他们在泥地里挣扎,很多士兵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蚂蚁去叮咬,场面犹如人间地狱。
在这种情况下,下至普通士兵,上至师团长对牟田口的不满也开始爆发,士兵们甚至在称呼牟田口廉也为「鬼畜牟田口」,三个师团长一致建议牟田口廉也收手,但被牟田口廉也拒绝。
第33师团长不想打了,但是参谋长很积极,两人势同水火,不得已,牟田口廉也申请换掉了师团长。
第31师团长佐藤在申请补给被拒后,擅自带领师团撤了,说是要撤到有补给的地方去。牟田口廉也得知情况后,大惊,连忙派参谋长去督战。佐藤回答的很干脆,没有补给,无法作战,恕难遵命。
第15师团长山内病情危急,已经不能指挥作战,牟田口廉也不得不申请换掉山内。就这样,第15军三个师团长全换了一茬。
牟田口愤怒的叫嚣道:没有食物无法战斗,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吗?···没有子弹,不是还有刺刀吗?没有刺刀,还有拳头。没有拳头,可以用脚踢。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吗?
在英军步兵、炮兵、空军和坦克联成一体的打击下,日军被迫潜伏在各条山谷里,已经失去了战斗行动的自由。白天不仅不能举炊,甚至也不能晾晒一件衫衣。
日军能运用的战术只有夜战,然而一到天亮,在英军的炮轰和空袭下,夜间战斗的成果又化为乌有。
6月,雨季来临,大小河流泛滥、道路崩坍,印缅国境一片泽国,这对苦逼的日军来说,可谓雪上加霜。苦撑到了7月,牟田口廉也绝望了,申请停止作战。
从7月16日到9月下旬最近一段时间,是第15军朝反方向疯狂暴走的时间。眼冒绿光的日本人在前面跑,红光满面的英国佬在后面追,天上还有盟军飞机反复轰炸扫射,其惨况堪比当年远征军过野人山。
雨季不仅给撤退的日军带来了麻烦,也给追击的英军造成麻烦,英国佬的追击纯属锦上添花,追不上也没啥,但是日本人不同,撤不了的话死路一条,两相对比,日本人肾上腺分泌更旺,所以跑的也更快。
英帕尔会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此战日军死亡和失踪5万余人,残余日军中伤病过半,武器装备损失殆尽,英帕尔战役也被称为日本陆军最惨痛的失败战役。
英帕尔会战后,第15军已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为了刷新残局,重振战力,大本营对缅甸方面军和第15军领导层进行换血,由木村兵太郎任缅甸方面军司令长官,田中新一任方面军参谋长。